pa旗舰平台尊龙

日志

“我与《烟台日报》80年”征文: 我与《烟台日报》二三事 -pa旗舰平台尊龙

伊石   63
2025-07-21 07:00

“我与《烟台日报》80年”征文:

我与《烟台日报》二三事

 

我结识《烟台日报》已有50多年。在《烟台日报》创刊80周年之际,也想参与“我与《烟台日报》80年”征文活动。读了若干篇已发表的征文,得知这些作者都是写作大咖,著作等身,并且大都是宣传部门的官员。与自己相比,深感自己渺小,微不足道。考虑再三,还是不揣冒昧,写一写我与《烟台日报》的几件小事吧。

一、读报

1972年,我升入初中读书。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老师,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和作文水平,同大队领导联系,把大队为全村11个生产队订阅的《烟台日报》和《大众日报》(农村版)(即后来的《农村大众》两份报纸,安排一名同学,每天上课前,到大队办公室拿来报纸,分发给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。老师还安排了11名同学,等同学们读完了报纸,这11名同学再收集起来,分送给11个生产队。

当时的课程不算紧张,也没有其他课外读物,得到这两份报纸,我就像高尔基说的那样,“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”,拼命阅读。我把报纸上的大部分文章都能阅读一遍,特别是《烟台日报》的副刊《红烂漫》和《大众日报》(农村版)的副刊《向阳花》,我更是喜欢,每篇文章我都仔细阅读。我还装订了一个命名为《读报摘记》的小本子,专门记录我喜欢的诗歌、文章片段、优美词句等内容。


 

1972年年底,我在《烟台日报》上读到了长篇通讯《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》。李月华是江苏省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,她为抢救病人劳累过度不幸殉职,年仅33岁。李医生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。于是,我把这篇长篇通讯用复写纸复写了三份,装订成了三本64k大小32页手抄本“小书”。我留下两本(其中一本为“草稿”),另一本送给了要好的朋友。



感谢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,他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报纸,第一次接触到了《烟台日报》。通过读报,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,增长了见识,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

二、上报

我没有想到,我的所谓“事迹”,能够登上《烟台日报》。

1992年暑期,我被邀参加了山东教育社在青岛举办的重点作者研讨会。在会上,我认识了也来参加会议的孙道夫老师。孙老师当时是全国多家教育报刊社特约记者,时任青岛市教科所副所长。我在这次会议上被安排作了发言。我的发言引起了孙老师的兴趣,他在会后采访了我,说要把我的“事迹”在有关报刊报道一下。我的“事迹”能够上报,我当然高兴。

孙老师把写我的通讯寄给了已退休的原《烟台日报》总编室主任于凤翔。于主任多次与我通信,就稿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校对修改。于主任这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工作认真细致的态度,令人钦佩。另外,于主任给我的信是用毛笔书写的,我认为这些信件是高水平的书法作品。



1997年12月4日,报道我的小通讯《苦耕苦读二十春》,在王霞老师任编辑的《家庭·生活》版上发表。我的“事迹”登上了《烟台日报》,很让我的虚荣心“虚荣”了一番。


 

三、用稿

我是一名写作 爱好者,一直以自己的小稿能被《烟台日报》刊用为荣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从1990年代开始,先后有10余篇新闻、教育类稿件被刊用。感谢《烟台日报》的编辑老师帮我实现了这个美好愿望!


 

四、获奖

写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一件小事:我曾获得过《烟台日报》的一个奖项。

1999年末,《烟台日报 · 周末版》开展了一次读者意见调查活动。我参加了这次活动,填写了意见调查表,还写出了几条建议。编辑部在大量参与“周末读者意见调查”的来信中,进行认真统计筛选,评选出20位热心读者,我有幸成为这20位热心读者之一。新千年的第一个周末、2000年1月7日的《烟台日报 · 烟台周末》,公布了20位热心读者名单,刊登了这20位读者的意见和建议。这20位热心读者,还获赠2000年度《烟台周末》。


 

看来,我与《烟台日报》还真有不解之缘呢!

 

说明:2025年是我们当地的《烟台日报》创刊80周年。报社拟举办“共同成长,一路有你——我与《烟台日报》80年”为主题的征文活动。优秀征文将刊登在《烟台日报》及官方新媒体平台,并有机会获得《烟台日报》的纪念品。因我与《烟台日报》有几件值得一说的小事,所以也想参与。我也知道,参与者高手如林,深感自己微不足道。不为刊登纪念品之类,写自己的小文吧


评论

2025-07-24 17:57
桃园愤青: 资深作者,获奖有望。不抱希望。感谢邹老师关注赏评鼓励!下午好!
2025-07-24 17:10
资深作者,获奖有望。
2025-07-23 16:59
老年之友之小战友: 我认为任何人也不如您老对《烟台日报》的感情深,您最有发言权!哪里,徐老师过誉了,我与《烟台日报》联系很少。也不应该用“您老”。感谢您高评鼓励!下午好!
2025-07-23 14:52
我认为任何人也不如您老对《烟台日报》的感情深,您最有发言权!
2025-07-22 22:13
玛丽: 赵老师耕耘在教育战线上,坚持写作,笔耕不辍,所得到的回报令人羡慕和敬佩。所得回报微不足道。感谢姜老师高评鼓励!祝您晚安!
发表评论

2025 © 《老干部之家》杂志社   鲁icp备2023044249号

 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