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黄河口的孤岛,也称山东东营垦利县的黄河农场,那里曾在1970—1975年间组建过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。我就是一师一团二营二连的一名战士。
那时,我们最小的15岁,最大的也不超过17岁。
期间,我在团部宣传股做通讯报道员,和战友一起编辑三夏三秋战报,水利战报等。我们曾住在工地的帐篷里,参加对防潮大坝的建设,我们去农村和连队战友一起挖沟抬土,我们在酷热的夏季,弯下身体挥镰割麦子。四月初孤岛还是寒气逼人,我们挽起裤腿下水插秧。
我们一边参加大田的劳动,一边夜以继日的写稿、刻板、印刷战报。
北风呼啸的寒冬,我们在海边筑防潮大坝。我们先用马车把自己的床板运到海边,床板连接一起,搭成小屋,地面铺上塑料布和褥子。晚上睡觉时,透风的帐篷稀里哗啦的响。我坐在被窝里,写稿子,准备刻在小报上。
开始干活的时候,女生抬筐,男生挖土往筐里装泥,那沙土湿淋淋的,一掀就有五六斤重,几掀就把大筐填满。把筐抬起来,筐下滴着水,女生抬起来时,身体摇摇晃晃的。大家不知抬了多少筐,才铺成一层,这时,拖拉机突突的跑来不客气的压实。大家接着又铺一层,一层一层的抬高,筑成了防潮大坝。我们着实锻炼了一把,再摸摸肩膀,又红又肿。可是没有叫苦喊累的。只听附近大喇叭喊: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,我们个个真成了硬汉子。不分男女性别,一样的拼命干。
以下是我保存的唯一一张我刻的手刻小报
在劳动实践中,在宣传报道工作中,我们的确得到了锻炼。
但是,有个实际情况,我们文化水平低,没有初中毕业就来到农场。感到极大的遗憾。我们盼望能有机会回到课堂去学习,系统的学习,去拿学历文凭。
终于盼来好消息。
1974年,济南师范学校领导来到农场,招收济南的青年去学习。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。欢喜若狂啊!我打起背包,坐着牛车,来到孤岛汽车站,离开了荒凉的一片盐碱地的农场。从此又进入济南师范的学习阶段。
两年学习后,走进中学校园,实际中,仍然觉得不能胜任中学的教育教学。需要继续学习。
我和几位老师接着参加了济南教育学院的专科学习。三年来,受益匪浅。我高兴的担当了中学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。实践中,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必须仍要学习,因为教材的改革和国家对教育的严格要求,作为年轻教师不能满足专科的文化水平,需尽快补上疏漏的文化。
于是,我下决心,报考山师大本科的汉语言文学。
参加这个学习,是业余时间,寒暑假时间。我想,自己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学习。
晚上,我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到山师大大约10几里路。有一次,突然下大雨了,我被淋了个落汤鸡。但,我还是坚持了那晚上的学习。记得很清楚,那天晚上,学的是“现代文学史”的第三章。
放暑假,寒假,我都要分别去诸城,青岛师范参加学习或考试。就这样,忙忙碌碌的度过了四年,我从不缺课。
学习间,白天上课,晚上学习。有一阵孩子爸爸出差在外地,孩子没人看,就把孩子送给邻居照看。晚上学习完已经很晚了,回到家,看到孩子泪汪汪的叫着妈妈。我的心里好难受啊。
就这样,我终于熬了下来。把本科学历拿到手。
我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了。更让我高兴自豪的是,我系统学到了很多知识,当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时候,感觉非常自如。
有一年,我获得济南市优秀教师的称号。成为优秀班主任。
我由衷的感谢我的老师们。我的一步一步的成长提高,离不开继续学习,离不开所有老师、领导的指导和信任。
在退休之后,仍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,成为区老干部工作的先锋,并聘为教育下一代工作的讲师。
我深深感到,进步,必须学习,不断的学习。只有学习,才能使自己更聪颖,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退休之后,仍在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上课。引导学生学习编辑和美术字。